1. <tbody id="zlz42"></tbody>

        <s id="zlz42"></s>

        定制/租演咨詢:13886888629、13908666083

        您的位置:首頁 > 新聞中心 > 文化鑒賞
        全部:

        誰是隨州曾侯乙?

        來源: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、星球研究所 作者: 2021年11月16日

        曾侯乙镈鐘組圖

        這是一個

        不見于史冊記載的名字

        曾侯乙镈鐘

        1977年

        湖北隨州(當時為隨縣)一單位擴建廠房

        偶然讓一座戰國早期的大型墓葬重現人間

        墓葬中出土的大量青銅器

        反復銘刻著一個人的名字

        “曾侯乙”

         (曾侯乙镈bó鐘銘文,圖片來源@隨州市博物館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曾侯乙博鐘銘文

        曾侯乙?

        誰是曾侯乙?

        學者們遍查史籍卻一無所獲


        可就是這樣一座“無名之輩”的墓葬

        卻出土了各種器物和竹簡達15404件

        僅青銅器就達6239件

        其種類之豐富、工藝之精良

        令人嘆為觀止

        (銅尊,為青銅尊盤一部分,出土于隨州擂鼓墩1號墓、即曾侯乙墓,圖片來源@隨州市博物館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曾侯乙銅尊

        尤其是雄踞于古墓中央的一套大型編鐘

        更是震驚世人

        它由65件樂鐘組成、總重高達4.4噸

        是迄今發現的

        規模最大、音律最全、保存最好的編鐘

         (請橫屏觀看,曾侯乙編鐘,攝影師@蘇李歡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曾侯乙編鐘

        這些寶物究竟從何而來?
        這座古墓又埋藏著多少秘密?

        從1978年到現在

        歷經四十多年的研究

        “曾侯乙”的身份終于愈發清晰

        我們也終于可以系統講述他的故事

        還原一場音樂盛宴

        追溯一段興衰浮沉

        (下面的樂曲是用曾侯乙編鐘原件錄制;它歷經兩千多年,仍能發出悅耳動聽的旋律;請佩戴耳機,點擊播放后繼續閱讀本文,音頻來源@《千古絕響:曾侯乙編鐘之聲》)

        ▼屈原問渡(古樂合奏)

         

        01

        亂世之君


        曾侯乙墓所在的湖北省隨州市

        地處鄂豫兩省交界地帶

        (隨州地形及位置示意,制圖@泰山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隨州地形及位置示意圖

        東北依桐柏山

        層巒疊翠

        (田王寨景區,位于桐柏山第二高峰固城山上,攝影師@黃江)

        隨州桐柏山田王寨景區

        西南靠大洪山

        諸峰競秀

        (請橫屏觀看,鳥瞰大洪山上的大慈恩寺金頂,圖片來源@隨州文旅)

        隨州大洪山慈恩寺金頂

        兩山平行相望

        孕育無數溪流

        (三潭飛瀑,位于隨州廣水,圖片來源@隨州文旅)

        隨州廣水三潭飛瀑

        溪流匯聚為穿境而過的涢(yún)水

        南注長江

        (涢水與其支流?jué水交匯于隨州城區;圖中左下為?水,右下至上為涢水,攝影師@石耀臣)

        隨州城區鳥覽圖

        河流的沖積

        使這里形成一條西北-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原

         向南可順涢水而下,直達江漢平原腹地

        向北可經襄陽連接中原

        被稱為隨棗走廊

        (隨棗走廊區位示意,制圖@泰山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隨棗走廊區位示意

        河山之利、區位之便

        使得隨州很早就成為

        華夏先民的生存據點

        數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

        遍布隨州

        (隨州炎帝神農故里;隨州是傳說中炎帝神農的出生地,攝影師@石耀臣)

        隨州炎帝神農故里

        到了商周時期

        這里更成為一條重要的青銅走廊


        龐大的青銅器需求

        推動著中原王朝向外擴張

        來自湖北、湖南、江西的銅錫鉛等礦料

        沿著長江和涢水,經隨棗走廊北上

        人稱“金道錫行”

        (“金道錫行”語出春秋早期曾國青銅器銘文,意為“運輸銅和錫的通道”,隨棗走廊為其中一條;圖為“金道錫行”部分路線示意,制圖@泰山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春秋金道錫行圖

        為了掌控這條要道

        并防止蠻夷入侵

        周天子在此分封數個姬姓諸侯國

        即所謂“漢陽諸姬”

        (周王室亦為姬姓)

        其中實力最強者

        即是以隨州為中心的

        曾國

        (“曾國”之名雖不見史冊,其考古遺存卻極為豐富,被稱為“挖出來的諸侯國”;圖為兩周時期曾國遺存分布圖,制圖@泰山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兩周時期曾國遺存分布圖

        西周早期

        曾國忠心輔佐周天子

        多次征討反叛的諸侯及部落

        深受王室倚重

        因其位于漢水以東

        故又號稱“漢東大國”


        曾國崇尚禮樂

        將中原的禮樂文明帶到南方

        而控制青銅走廊的便利條件

        又為之后青銅器的大量鑄造提供了可能

        再加上周王室對曾國的賞賜

        歷代曾侯僅在隨州一地就留下了

        包括12套編鐘在內的眾多精美樂器

        (擂鼓墩2號墓編鐘,年代晚于曾侯乙墓,包含36件編鐘,其數量為迄今出土第二多,圖片來源@隨州市博物館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擂鼓墩2號墓編鐘

        然而

        自西周末期以降

        周室漸衰、諸侯并起

        與曾國相鄰的異姓諸侯國楚國

        亦在這一時期快速崛起

         

        從公元前706年起的上百年間

        楚國不斷侵擾曾國

        史家在《左傳》中多次記錄道

        “隨師敗績”“隨侯懼”“隨人懼”

        (曾國與史書中記載的隨國是否為同一國家,是曾國考古的核心問題之一;下圖為春秋晚期的曾侯與編鐘,其上有關于曾國歷史和“昭王奔隨”的銘文,佐證了曾隨一國兩名的觀點;圖片來源@星球研究所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春秋晚期曾侯與編鐘

        武力威逼之下

        曾國被迫臣服于楚

        曾侯乙

        即是曾國附楚時期的一位國君

        (已知歷代曾國國君序列,此表由考古發現總結得到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已知歷代曾國國君序列

        2400多年前的某一天

        曾侯乙接到了一件來自楚王的贈禮

        一件高近一米、重達134.8kg的

        青銅镈鐘


        這件镈鐘先是被

        懸掛于曾國的宗廟之中

        而在曾侯乙去世之后

        它又替換了陪葬的一套大型編鐘中

        位于正中央的一件

        與曾侯乙一同長眠


        這一系列舉動都頗具政治意味

        而這套編鐘也正是今日名揚海內的

        曾侯乙編鐘

        (請橫屏觀看,位于湖北省博物館中的曾侯乙編鐘原件,镈鐘位于下排右起第5件,圖片來源@星球研究所,制圖@羅梓涵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省博物館曾侯乙編鐘原件

        那么

        這套編鐘究竟有何神奇之處

        以至古人對其如此重視?


        撥開歷史迷霧

        讓我們一探究竟



        02

        編鐘之王


        這是一個

        禮崩樂壞、諸侯互相傾軋的時代

        也是一個

        百家爭鳴、文化空前繁榮的時代


        隨著周天子日漸衰微

        曾國掌握了相當豐富的青銅原料

        曾侯乙決定用這些原料

        做一套象征著王權與秩序的“國之重器”

        編鐘

        (編鐘既是樂器,也是重要的禮器;下為晉侯穌鐘,系晉侯穌以戰功受賞于周天子而作,圖片來源@山西博物院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晉侯穌鐘

        他召集能工巧匠

        第一步是確定各種原料的比例

        戰國時期的人們已經發現

        銅、錫、鉛的不同配比

        會導致鑄成的青銅器具備不同性質

        人們將其總結為“六齊”


        就編鐘而言

        錫太少,音色便不夠豐滿悅耳

        錫太多,鐘體便會脆而易破

        只有合理的銅錫比例

        才能鑄出一口好鐘

        (《考工記》中六種銅錫配比示意,“六齊”即六種青銅器的原料配比劑量,制圖@羅梓涵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考工記中六種銅錫配比示意

        工匠們按照定量規范精心配比

        以84%的銅、14%的錫、不到2%的鉛

        冶煉出最適宜鑄鐘的銅液


        接下來便是鑄造

        工匠采用了當時最流行的范鑄法

        即先以陶土燒制成模

        形成一內一外兩個“范”

        再將銅液澆入兩范之間的空腔

        待其凝固后敲碎陶范

        便可得到特定形狀的青銅器

        (甬鐘范鑄示意,制圖@羅梓涵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甬鐘范鑄示意圖

        曾侯乙編鐘共有三種形制

        包括1件镈鐘、19件鈕鐘、45件甬鐘


        楚王贈送的镈鐘

        因周身遍布精美的花紋而得名

        體積碩大、形態莊重

        (曾侯乙镈鐘;“镈”字從金從尃,“尃”有展示紋樣之意,圖片來源@隨州市博物館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曾侯乙镈鐘

        鈕鐘

        因頂部有鈕而得名

        體積較小、音色清脆悅耳

         

        甬鐘

        因頂部中空的“甬”而得名

        大小不一、音色圓潤明亮

        (曾侯乙編鐘部分鈕鐘、甬鐘,圖片來源@隨州市博物館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曾侯乙編鐘部分鈕鐘和甬鐘

        值得一提的是

        這些鈕鐘和甬鐘形狀扁圓

        猶如兩瓣瓦片相合

        是為合瓦形


        這是一種神奇的造型

        它能加快鐘體振動的衰減

        進而縮短發聲時長

        當多個編鐘次第發聲時

        彼此之間便不會相互干擾

        (合瓦形結構示意,制圖@羅梓涵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合瓦形結構示意圖

        此外

        合瓦形結構還賦予了編鐘

        另一個神奇之處

        “一鐘雙音”

        在敲擊同一個樂鐘鼓部的正面和側面時

        會發出兩個音高不同的樂音

        這兩個音因而被稱為

        “正鼓音”和“側鼓音”

        (編鐘正鼓音點位與側鼓音點位示意,不同的敲擊點位使得編鐘所產生的形變有所差別,因此導致音高不同,制圖@羅梓涵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編鐘正鼓音點位與側鼓音點位示意

        “一鐘雙音”的存在

        使得編鐘能夠發出更多、更廣的聲音

        其上更是用近三千字的銘文

        系統記載了包括“一鐘雙音”在內的

        當時的音樂學理論

        堪稱先秦音樂的“百科全書”

        (曾侯乙編鐘的銘文,圖為復制件,圖片來源@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曾侯乙編鐘的銘文

        不過

        剛剛鑄造成型的樂鐘還只是一個鐘胚

        其音調尚不精確、穩定

        工匠們因而進入下一個環節

        開始對鐘胚進行精細的調音


        在這一凝聚著古人智慧的過程當中

        一把名叫均鐘的五弦器登場了

        它似琴非琴、似瑟非瑟

        是一種用來定律調音的工具

        (均鐘,出土于曾侯乙墓東室;樂是指人耳聽到的音,律是指一套審定音高的標準,多以數學計算等方法實現;圖片來源@星球研究所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曾侯乙均鐘

        工匠一面在均鐘上彈出預期的音高

        一面敲擊鐘胚使其發出聲響

        并“以耳齊其聲”

        以耳測的方式比較這兩個音的高低

        再用銳石對鐘胚內壁進行打磨


        作為一種體鳴樂器

        編鐘的鐘體越小、鐘壁越厚

        其振動頻率就越高

        音高也就越高


        因此

        工匠們會先將鐘胚鑄厚一些

        而后通過反復打磨內壁

        逐漸將其音高調低

        直至達到理想效果

        (編鐘打磨示意,制圖@羅梓涵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編鐘打磨示意圖

        這樣一來

        曾侯乙擁有了65個音高各異的樂鐘

        但它們還尚未成“編”

        還不是一套統一的編鐘

        這時就需要第四個環節

        編列


        所謂編列

        指的是按照一定的規則

        將多個樂鐘編排成序列

        早期的編鐘多3件、8件或9件成編

        形制亦較為單一

        (葉家山墓地M111編鐘,為我國已知年代最早的成套編鐘,圖片來源@隨州市博物館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葉家山墓地編鐘

        而曾侯乙所處的戰國早期

        編鐘已進入其發展的巔峰

         

        他將65件樂鐘分為三層八組

        每組均七聲齊備,可獨立演奏樂曲

        并以鈕鐘在上、甬鐘在下為原則

        以各組組內的音階為順序

        將它們依次懸掛于銅木架上

         

        鐘架云紋繞柱

        仿佛游龍盤踞

        (鐘架,攝影師@王峻菁,制圖@羅梓涵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隨州曾侯乙鐘架

        套環以爪為鉤

        猶如猛虎蟄伏

        (爬虎套環,圖片來源@星球研究所,制圖@羅梓涵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曾侯乙編鐘爬虎套環

        一套龐大、精美

        代表著先秦音樂最高成就的編鐘

        就這樣誕生了


        在音域上

        它橫跨五個八度

        僅比現代鋼琴左右各少一個八度


        在音階上

        它突破了西周雅樂五聲音階的限制

        增加了“變徵”、“變宮”兩音而變為七聲


        而在相對音程上

        它亦保持了足夠的準確

        使其聽來十分和諧悅耳

        (編鐘音域示意圖,攝影師@蘇李歡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編鐘音域示意圖

        曾侯乙為這套編鐘安排了五名樂師

        有兩人各執一根撞鐘棒

        撞擊下層大鐘

        另有三人各持兩個鐘槌

        敲擊上中層鐘

        (撞鐘棒和鐘槌,圖片來源@星球研究所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撞鐘棒和鐘槌

        同時

        出于禮制規范的要求

        在演奏編鐘時

        五名樂師均須面向欣賞者

        背對著編鐘進行敲擊

        以示對主人和賓客的尊重

        因而需要長時間的排練

        才能找到準確的敲擊部位

        (彩漆木雕鴛鴦形盒,及其上繪的《撞鐘圖》;據學者研究,該圖記錄了編鐘演奏者的站位和敲擊方式,圖片來源@隨州市博物館,制圖@羅梓涵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曾侯乙彩漆木雕鴛鴦形盒

        排練純熟之后

        編鐘終于被搬上了舞臺

        而某位重要的來賓

        亦或許恰在此時造訪了曾國


        在回蕩的編鐘聲里

        一場曾侯乙精心準備的宮廷盛宴

        拉開帷幕



         03

        一場盛宴


        戰國時代

        諸侯奢靡享樂之風盛行

        他們已經不滿足于肅穆莊重的西周雅樂

        更多變的音樂風格、更豐富的樂器種類

        出現在舞臺之上


        首先

        是整場演出的旋律部分

        曾侯乙在編鐘之外

        還安排了一組規模同樣龐大的編磬

        (曾侯乙編磬,是我國迄今出土的規模最大的編磬,圖片來源@隨州市博物館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曾侯乙編磬

        它包含32塊由石灰石和大理石制成的石磬

        磬的表面打磨得極為光平

        音色比編鐘更為空靈清脆


        演奏時

        樂師雙手執槌輕輕敲擊鼓部

        有單擊、雙擊、輪擊、刮奏、搖奏

        等多種演奏方式

        其聲薄如月光

        照映于鐘聲的海洋上

        組成“金石之聲”

        (樂磬結構示意,制圖@羅梓涵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樂磬結構示意

        除了編鐘和編磬這樣傳統的大型打擊樂器

        曾侯乙還在他的樂隊中加入了新興的小型樂器

        包括吹奏樂器笙、排簫、篪(chí)

        和彈撥樂器瑟

        從而讓整支樂隊的表現力更為豐富


        它們皆為單人演奏

        管樂柔美婉轉、弦樂疏朗清遠

        這種絲竹并陳、“鼓瑟吹笙”的格局
        也逐漸演變為后世常見的器樂編排形式
        (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上述四種樂器,圖片來源@星球研究所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曾侯乙吹奏樂器笙

        由于旋律性樂器眾多

        合奏起來難免快慢有別、輕重不一

        因而需要專門的節奏性樂器來協調

        這就是鼓


        這支樂隊的鼓共有三種

        建鼓、手柄鼓、扁鼓


        其中

        建鼓體積最大、離宴席最近

        是整個樂隊最主要的鼓

        它以長木柱貫穿鼓腔后插于底座之中

        鼓面為皮革、鼓身為楓木、鼓座為青銅

        (下圖為建鼓形制示意;除建鼓底座外,系依據文獻建模復原,圖片來源@隨州市博物館,制圖@羅梓涵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曾侯乙建鼓

        其鼓座造型夸張

        大小48條蟠龍彼此纏繞

        似群龍驚動、如野火燒搖

        (銅建鼓座,圖片來源@隨州市博物館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曾侯乙銅建鼓座

        就這樣

        編鐘、編磬、笙、排簫

        篪、瑟、建鼓、手柄鼓、扁鼓等眾多樂器

        和演奏者組成了龐大的樂隊

        歡迎貴賓的到來

         

        為了表示對來賓的尊重

        曾侯乙呈列出他最好的禮器

        有規格可與周天子匹敵的

        列鼎與列簋(guǐ)

        (曾侯乙墓的九鼎八簋,圖中為復制件;曾侯乙以侯爵歿而隨葬九鼎八簋,按周禮已為僭越,圖片來源@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曾侯乙九鼎八簋

        有被譽為“我國最早冰箱”的

        銅鑒缶

        (銅鑒缶,有內外雙層,內為缶以貯酒,外為鑒以置冰,圖片來源@隨州市博物館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曾侯乙銅鑒缶

        有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酒器

        大尊缶

        (大尊缶,出土于曾侯乙墓北室,或認為其乃貯酒犒賞士兵之用,圖片來源@隨州市博物館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曾侯乙大尊缶

        有設計巧妙、形如雙子的

        聯禁對壺

        (聯禁對壺,壺用以貯酒,禁用以盛放酒器,圖片來源@隨州市博物館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曾侯乙聯禁對壺

        還有代表著我國古代青銅制造工藝巔峰的

        青銅尊盤


        其周身以透空的形式

        添加了精細繁復的附飾

        這些附飾用極為罕見的失蠟法鑄就

        玲瓏剔透、錯落有致

        (青銅尊盤,尊為酒器,盤為水器,其工藝至今無法完全復制,圖片來源@星球研究所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曾侯乙青銅尊盤

        舞臺之上

        金石和鳴、絲竹同奏

        宴席之中

        觥籌交錯、賓主盡歡


        對于戰國諸侯而言

        宮廷宴飲是如此頻繁

        其排場又是如此奢靡

        崇尚“事死如事生”的他們

        也往往在墓室陪葬品上沿襲這一格局

        也正因為如此

        才使我們得以重現這場盛宴

        (曾侯乙墓格局示意,其中中室陪葬品的擺放沿襲了宮廷宴飲的格局,圖中呈現的僅為部分器物,制圖@羅梓涵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曾侯乙墓格局示意

        酒醉、人散

        禮崩、樂壞


        昏昏沉沉的曾侯乙送走了賓客

        返回自己的寢宮

        這里擺放著無數精美的私人用具

        包括金器

        (云紋金盞,重達2156克,是迄今發現最重的先秦金器,圖片來源@隨州市博物館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曾侯乙云紋金盞

        玉器

        (十六節龍鳳紋玉掛飾,采用分雕連接成型工藝制成,圖片來源@隨州市博物館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十六節龍鳳紋玉掛飾

        漆木器

        (彩繪二十八宿圖衣箱,及其上繪的《二十八星宿圖》;該圖是我國迄今為止最早的關于二十八星宿全部名稱的記載,圖片來源@隨州市博物館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曾侯乙彩繪二十八宿圖衣箱

        青銅器

        (銅鹿角立鶴,被認為是引導墓主靈魂升天的神鳥,圖片來源@隨州市博物館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曾侯乙銅鹿角立鶴

        和一支不同于宮廷樂隊的

        私人寢宮樂隊

        (十弦琴,出土于曾侯乙墓東室,圖片來源@星球研究所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曾侯乙十弦琴

        但他或已無心把玩

        這世上愈演愈烈的兵戈

        和這個國家充滿未知的未來

        讓他心力交瘁

        (錯金銘文三戈戟,出土于曾侯乙墓北室,原本連接三把戈的木質已不存,代之以金屬材料相連,攝影師@柳葉氘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曾侯乙錯金銘文三戈戟

        恍惚之間

        他終于沉沉睡去

        一睡

        便是兩千多年



        04

        千年回響


        兩千多年過去

        天翻地覆

        寢宮變為棺槨

        曾國成了隨州


        重見天日的寶藏、歷史、文明

        與曾經滋養著它們的漢東大地

        以一種新的方式

        再度聯結


        曾侯乙墓的發掘

        直接推動著隨州城市能級的提升

        2000年,地級隨州市成立

        成為湖北省最年輕的地級市

        (隨州市濱湖體育運動場,圖片來源@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隨州市濱湖體育運動場

        如今的隨州

        已成為鄂北地區的“新星”

        其社會經濟、城市面貌

        正以欣欣向榮之勢朝前邁進

         

        這里是“中國香菇之鄉”

        是華中最大的香菇集散地和加工出口基地

        香菇與泡泡青、拐子飯、黑蒜等傳統隨州風物

        并稱為“隨州四寶”

        (隨州四寶示意,圖片來源@隨州文旅,制圖@楊寧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隨州四寶示意

        這里是“中國專用汽車之都”

        以運輸車、油罐車為代表的專汽產量

        約占全國市場份額的10%

        更是與武漢、襄陽、十堰等地組成

        “湖北汽車工業走廊”

        成為湖北省具有支柱地位的產業帶

        (隨州市程力專用汽車基地,攝影師@石耀臣)

        隨州市程力專用汽車基地

        這里還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、國家森林城市

        在每年農歷四月廿六日舉辦的“尋根節”

        吸引著海內外華人來到炎帝神農故里

        共謁華夏始祖

        (在炎帝神農故里舉辦的尋根節熱鬧非凡,圖片來源@隨州文旅)

        炎帝神農故里尋根節

        這里的“千年銀杏谷”

        有銀杏樹520萬株之多、千年古銀杏達308株

        每到秋天

        山水、草木、田園、農家遍著金裝

        極盡豐收之色彩

        (千年銀杏谷,圖片來源@隨州文旅)

        隨州千年銀杏谷

        而曾侯乙

        更是成為一個文化印記

        深深烙在隨州發展的軌跡中

         

        在曾侯乙墓發掘現場的原址

        一座精美的博物館巍然矗立

        展現著腳下土地的悠久歷史

        (曾侯乙墓遺址,攝影師@石耀臣)

        曾侯乙墓遺址

        編鐘則走入這里的大街小巷

        在隨州街頭

        隨處可見各種以編鐘為原型的創意設計

        或具象、或抽象、或平面、或立體

        展現著“中國編鐘之鄉”的風采

        (隨州文化公園,內有包括編鐘在內的眾多文化符號元素,攝影師@石耀臣)

        隨州文化公園

        越來越多的人

        因曾侯乙而知道隨州、來到隨州

        因它獨特的面貌而鐘意隨州、欣賞隨州

        (隨州城區夜景,圖片來源@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隨州城區夜景

        而歷經歲月的曾侯乙編鐘

        也終于煥發出新的光采


        1978年8月1日

        在它的故鄉隨州

        曾侯乙編鐘第一次公開敲響

        演奏了《東方紅》《瀏陽河》等曲目

        (黃翔鵬,曾侯乙編鐘首次公開演出時的指揮;譚維四,曾侯乙墓發掘的主持者;圖片來源@央視網《如果國寶會說話》,制圖@羅梓涵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曾侯乙編鐘首次公開演出照片


        此后

        專家對曾侯乙編鐘進行了復制

        原件被列入中國首批禁止出國(境)展覽文物

        極少再對外敲響

        僅在特別重大的場合才展露真聲


        最近的一次

        是在1997年香港回歸之際

        以曾侯乙編鐘原件錄制的

        《交響曲1997:天·地·人》

        響徹特區上空

        (《交響曲1997:天·地·人》演奏現場,圖片來源@央視網《國家寶藏》,制圖@羅梓涵/星球研究所)

        交響曲1997天地人

        華夏之聲

        千古未絕

        下一次鐘聲回響

        會是何時?



        本文創作團隊
        撰文:江上帆
        圖片:晝眠
        地圖:泰山
        設計:羅梓涵、楊寧
        審校:所長、莉莉、長春
        專家審核:黃建勛,隨州市博物館研究員


        本文由

        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
        星球研究所
        聯合出品


        【參考文獻】
        [1] 湖北省博物館. 曾侯乙墓[M]. 北京:文物出版社, 1989
        [2] 易德生. 科技考古視野下的商王朝錫料來源與“金道錫行”[J]. 中國社會科學, 2013, (5)
        [3] 張懋镕. 再談隨州葉家山西周曾國墓地[J]. 江漢考古, 2016, (3)
        [4] 方勤. 曾國歷史的考古學觀察[J]. 江漢考古, 2014, (4)
        [5] 方勤. 曾國歷史與文化研究:從“左右文武”到“左右楚王”[M]. 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 2018
        [6] 華覺明, 賈云福. 先秦編鐘設計制作的探討[J]. 自然科學史研究, 1983, 2(1)
        [7] 林瑞, 王玉柱, 華覺明等. 對曾侯乙墓編鐘的結構探討[J]. 江漢考古, 1981, (S1)
        [8] 李純一. 先秦音樂史(修訂版)[M]. 北京:人民音樂出版社, 2005

         

        標簽:
        本文有:次瀏覽

        版權所有:隨州市古編鐘文化發展有限公司

        (此網頁已申請原創設計保護,未經允許,抄襲追究法律責任)

        定制咨詢 :13886888629租演咨詢:13908666083E-mail:49325722@qq.com

        公司地址:湖北省·隨州市北郊孔家坡一組278號(0722-3327166)

        備案號:鄂ICP備05024969號-4技術支持:權度網絡

        定制咨詢:龔先生

        租演咨詢:謝小姐

        古編鐘公眾號

        97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

            1. <tbody id="zlz42"></tbody>

              <s id="zlz42"></s>